首页>资讯 > >正文
教师要重视自身积极情感建设
2023-05-25 03:27:19来源:中国教师报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技术快速迭代、信息急速膨胀的时代,我们应该如何做教师?在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带来生活改变的同时,学校生活似乎显得“一成不变”。教师工作机械而重复,教师的出路在哪里?如何成就教师的幸福?

我们试图从古代智慧中寻找答案。在儒家文献《性自命出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喜怒哀悲之气,性也。及其见于外,则物取之也。性自命出,命自天降。道始于情,情生于性。始者近情,终者近义。”从中可以看到,喜怒哀悲是人的本性,我们不必压制、回避这一本性。更重要的是,“道始于情”,完善自己德行的起点即是“情”。也就是说,情感是人格发展、完善的基础,我们不但不需要压制情感,而且需要正视情感,重视情感对自身发展的基础性作用。

落实到日常工作中,教师除完成日常教学、班级管理工作外,需要多关注自身情绪感受,特别是接纳自身的负面情绪,可以通过阅读、个人叙事、共同体学习等多种方式来理解、表达自身感受。只有以理解为基础,才能化解负面情绪,进而引发正面积极的情绪情感。归根到底,教师职业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工作,不管情感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,教师永远不可能如智能机器人一样不带情感地教书。因此,我们需要正视教师情感在其专业工作中的作用。除了外部环境要更加支持教师情感表达,教师自己也需要有意识重视自身积极情感的建设,把情感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。这在古代传统中,就是日常的“修身”功夫。在现代教师工作中,我们需要重拾失落的传统。

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,我们也试图从教师实践智慧中寻找答案。人们习惯于把教师比作“春蚕”“红烛”,但教师工作是否只意味着付出和奉献?我们认为,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生活本身汲取情感上的补给和滋养。当教师以“一个人”的视角来看待自己、接纳自身情感,也同样能够以“一个人”的视角来看待学生,接纳学生的各种情绪。这时,教师不再是俯视学生,不再以高位的姿态来指导、教化学生,而是以平视的姿态来理解学生,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化其负面、消极的情绪。

如果教师“教”的活动是一种情感劳动,那么学生“学”的活动同样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劳动。当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身到学的活动中时,教师的“教”才是可能的。同样,当教师的“教”实现时,学生的“学”才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。学生积极的情感传递给教师,教学过程就成为一个情感传递的过程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,就是一种情感的补给和滋养。

美国学者帕克·帕尔默在《教学勇气:漫步教师心灵》一书中写道:“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,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。”真正成为教师而不仅仅是拥有教师头衔,需要教师补上接纳自我、认识自我这一课,建立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就是接纳、理解、改善自身作为教师的情绪情感。只有这样,教师才可能克服职业的机械感和倦怠感,从看似重复的工作中感受到自我生命的独特性,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。自我认识这门课,是融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一门持续的“修身课”。

(作者单位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)

标签:

相关新闻